您的位置:首页 > 军情 >

《清水里的刀子》如油画“民族志”

2018-04-08 11:35:14 来源:

《清水里的刀子》剧照。

一个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老人,一头即将被屠宰的老牛,一个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,在静穆凝练宛如油画的镜头中徐徐展开。青年导演王学博执导的影片《清水里的刀子》正在上映,该片改编自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,用极简古典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习俗故事,传递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意义。影片曾在201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夺得最高大奖“新浪潮奖”。很多观众认为,该片在题材上具有突破性,堪称一部“民族志”电影,平淡的叙事和油画一样的摄影则让影片有种散文诗的气质。

故事发生在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,一位穆斯林老人的妻子去世了,老人和儿子决定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家里唯一的老牛来宴请宾客,洗清亡人的罪孽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老人和儿子对牛精心照料,并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儿的思念。祭日的前三天,老牛在给它喝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刀子,开始不吃不喝,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。老人由此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。

原著小说仅6000字,且80%都是心理描写,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,王学博却着迷于故事发生地西海固的神秘,也被小说的质朴、简洁和诗意所吸引。为了把小说影像化,王学博删掉了文中的心理描写,转而用行动来捕捉和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他在西海固体验生活10个月,观察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,并将这些细节写进剧本。

影片主旨虽然是严肃的生死哲学,但故事却集中在老人一家人平淡的生活上,拥有大量丰富真实的细节。比如,好不容易下雨了,全家人端着大盆小盆出去接雨;一位邻居的老婆要生孩子了,来老人家借点米,老人用面招待他;老人得知老伴生前为了买鞋曾向另一位邻居借了五元钱,凑够钱还给邻居……种种细节叠加在一起,王学博认为,这是电影的独到之处。

该片所有角色都由素人扮演,饰演主人公杨生仓的马子善,是副导演在当地集市上找到的一位普通农民。和片中其他演员一样,马子善对电影、表演并没有什么概念,只是觉得有这样一部表现他们生活与情感的电影也挺好的,“整个团队对我们很尊重,每场戏的生活方式都尊重了我们的生活习俗,所以我在拍摄过程中很投入。”因为剧本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,所以拍摄起来难度也没有想象的大,副导演每天一遍一遍地跟演员们聊片中的台词,他们大致记住后就可以拍摄了。剧组花了一个月时间让他们适应镜头、熟悉台词。

在影像风格上,该片采取4:3画幅,构图考究,布光细致,富有油画质感,很多外景让人想起法国画家让·弗朗索瓦·米勒的《拾穗者》,老人的特写镜头则让人想起罗中立那幅著名的《父亲》。王学博解释,这种极简、古典的画面都是为了与电影深沉明净的风格相一致。

参与评论